中國對蝦產業已經持續十年的高速增長即將終結。過去十年里,中國對蝦產業的高速增長的驅動因素為:2008年以前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(尤其是中國);成為世貿組織成員;可觀的對蝦養殖效益;對蝦養殖技術進步。
但現在不得不說,這些因素的拉動作用均在減弱。首先,受到國際金融危機、歐債危機等影響,全球經濟恢復尚需時日,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實行的貿易保護政策,更是對中國對蝦出口造成很大壓力;東南亞近些年對蝦養殖的高速發展,也讓中國對蝦出口愈顯弱勢。
與此同時,中國對蝦產業寄予厚望的內銷市場開拓,進展得比預想中緩慢。另外,中國對蝦養殖一直處于一個“亞健康”的狀態,既存問題日益凸顯。
這四大驅動因素實際上也支撐了中國蝦料的高速增長,而這種高速同時也是對蝦飼料業最危險的博弈:一旦這種非理性的對蝦養殖發展方式仍舊持續,對蝦供應量容易造成對蝦價格的崩潰,或者不期而至的重大疫病讓整個對蝦產業陷入泥潭,在賒銷模式下,這將造成蝦料企業運營體系的致命壓力;若為減輕運營風險而減少資源投入,苦心經營的企業品牌有可能隨之遭遇“滑鐵盧”。如果對蝦養殖業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速發展,甚至有所減少,蝦料企業在徹底進入紅海之后,該尋找一條怎樣的道路?
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,一個經濟體的成長路徑,一般認為是從要素驅動型到效率驅動型,從效率驅動型再到創新驅動型。
對于中國對蝦產業這樣一個經濟體,它本來是要素驅動,靠低廉的勞動力,也靠天吃飯。隨著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,生態環境的惡化,勞動和資源成本上升,中國對蝦產業“要素驅動型”模式難以為繼。
未來,通過管理提升、技術提升以及生產效率提升,促使中國對蝦產業發展模式從“要素驅動型”向“效率驅動型”轉變已是大趨勢。
中國對蝦產業依然擁有多種途徑緩沖各種壓力,即是說,這種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轉變是漸進的,不大可能是驟然發生的。
除非爆發大規模疫病,或者嚴重的對蝦產品質量安全事故。隨著未來可以預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、原料成本升高、資本投入下降,中國對蝦產業未來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種苗、飼料、養殖、加工、出口與內銷各個環節的**協作與整合。
本文由黃魚批發網整理發布,官方網站http://www.xphuangyu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