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3.247.59.* 2016-12-13 09:46:45 |
導讀:創新自然資源全民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,明確所有權、占有權、使用權、收益權等權責關系。**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有償出讓制度,組建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,加強交易平臺建設。
**貫徹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,統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探索構建產權清晰、多元參與、激勵約束并重、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。
一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
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,對水流、森林、山嶺、草原、荒地等自然生態空間確權登記。創新自然資源全民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,明確所有權、占有權、使用權、收益權等權責關系。**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有償出讓制度,組建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,加強交易平臺建設。
二、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
完善基于主體功能區的財政、產業、投資、人口流動、建設用地、資源開發、環境保護等政策。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,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,完善監測系統。建立覆蓋重點生態功能區的“天地一體化”生態監測評估預警體系。實行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。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,將分散在各部門的用途管制職責,逐步統一到一個部門,統一行使管制職責。
三、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**節約制度
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,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激勵和約束機制。強化用水管理,逐步建立農業灌溉、工業、城鎮用水總量和定額管理制度。建立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。健全天然林、草原、濕地、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。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制度,實施礦業權人勘查開發信息公示和“黑名單”制度。
四、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
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,將資源所有者權益和生態環境損害等納入價格體系。完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。建立**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。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礦業權出讓制度,探索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。強化生態補償制度,建立完善濕地、草原、林地等生態補償政策,開展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,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,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。健全完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。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制度。
五、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
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,加快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營管理單位向獨立核算、自主經營的企業轉變。培育和引進一批專業化高水平的環境污染治理企業,推行以市場化、產業化、專業化為導向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。積極推進用能權、碳排放權、排污權和水權交易。強化以企業為單元進行總量控制、通過權益交易獲得收益的機制。
六、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
樹立綠色政績觀,堅持對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,研究制定可操作、可視化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,提高綠色發展指標權重,形成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和獎懲機制。在市縣層面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。對**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耕地保護離任審計。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,實行地方黨委和政府**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制。
全文鏈接:http://zhengce.chinabaogao.com/wenhua/2016/0Q024QS2016.html |